研究生报考 – 51调剂网 http://www.taobaojewelry.cn MBA调剂_MPA调剂_考研调剂平台 Mon, 16 Oct 2023 08:51:04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2.14 http://www.taobaojewelry.cn/wp-content/uploads/2022/02/cropped-jiemologo-32x32.png 研究生报考 – 51调剂网 http://www.taobaojewelry.cn 32 32 贵州省2024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研究生报考通知 http://www.taobaojewelry.cn/archives/5933 Mon, 16 Oct 2023 08:51:04 +0000 http://www.taobaojewelry.cn/?p=5933 各市(州)教育局、各高等学校:

按照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工作要求,现将贵州省2024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研究生报考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实施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重要性

实施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以下简称骨干计划),是缓解和扭转我省民族地区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匮乏的状况,进一步改善少数民族人才的层次结构,提升少数民族人才存量的综合水平的需要。各地、各单位要提高政治站位,统一思想、认识,协同做好有关工作,努力培养一大批立场坚定、思想过硬,具有较高科学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为我省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二、深入了解骨干计划的有关政策

骨干计划是全国研究生招生的专项计划之一,坚持“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原则;严格执行《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和博士研究生年度招生文件;为国家定向培养的全日制、非全日制专项招生计划,作为动态调整增量,在全国研究生招生总规模之内单列下达。2024年贵州省骨干计划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可参照2023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招生计划分配表(附件2),博士研究生招生名额不分配到省。2024年骨干计划安排待教育部文件下达后,再另行通知。

三、骨干计划研究生生源范围及招生对象

符合国家硕士、博士研究生报考条件,生源地在贵州的少数民族应届、往届非在职和在职考生,以及在国务院公布的贵州省民族自治地方(3个自治州、11个自治县)工作3年及以上,且报名时仍在上述民族自治地方工作的汉族在职考生。

四、骨干计划研究生资格审查流程

(一)办理时间

骨干计划硕士研究生资格审查办理时间:2023年10月12日至10月22日,博士研究生资格审查办理时间:2023年11月1日起,每天9:00—22:00.节假日及其余时间不予办理。网上报名后,工作人员将于三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

(二)办理网址

考生登录“贵州政务服务网”注册后提交相关信息进行审查,访问地址http://zwfw.guizhou.gov.cn/index.html。资格审查所需资料统一在网上提交审查,不需要到现场办理。

(三)所需材料

办理资格审查除常规填报事项外,需提供以下材料:

1.应届考生:(1)身份证正反面照片;(2)户口本户主页和本人页照片;(3)学生证钢印页照片;(4)就读学校教务或学生部门出具的在校证明。

2.往届非在职考生:往届非在职考生户籍必须在贵州省内。(1)身份证正反面照片;(2)户口本户主页和本人页照片;(3)毕业证、学位证照片;(4)档案管理单位出具的档案管理证明。档案在省内的考生需上传由贵州省内档案管理单位出具的档案保管证明。档案仍在毕业学校的考生需由学校档案管理部门出具档案保管证明。

3.在职考生:在职少数民族考生户籍、档案必须在贵州省内,汉族考生档案必须在国务院公布的贵州省民族自治地方(3个自治州,11个自治县)。(1)身份证正反面照片;(2)户口本户主页和本人页照片;(3)毕业证、学位证照片;(4)单位同意报考证明(格式自拟,须写明“同意该同志报考贵州省2024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严格执行骨干计划有关规定”,汉族考生还须注明工作年限),并加盖具有人事管理权限的法人单位公章,没有人事管理权限的单位同时加盖上级主管部门公章。

(四)结果反馈

审查通过后会根据填报信息自动生成考生登记表,考生登陆审查平台,自助打印加盖公章的《考生登记表》。

报考骨干计划硕士研究生的考生还需领取校验码,报考点在省内的考生,校验码会自动发放至平台注册手机号上;报考点在省外的考生,需持审核通过的《考生登记表》到考点所在地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部门领取校验码,具体可咨询考点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部门。获得《考生登记表》及校验码后,考生在规定时间内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网址http://yz.chsi.com.cn,教育网址http://yz.chsi.cn)进行硕士研究生网上报名,填报学校、专业名称需与审查通过的《考生登记表》上信息一致,应届、往届非在职考生定向单位一栏填写为贵州省教育厅,具体通知可关注贵州省招生考试院发布的《贵州省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公告》。注:校验码与身份证号、填报学校、专业等信息绑定,一经生成所有信息不可更改,且一人只能获取一次,请谨慎填报。

报考骨干计划博士研究生不需要校验码,资格审查通过后,在审查平台自助打印《考生登记表》,根据招生单位招生简章要求,与招生单位直接联系办理报名手续。博士研究生可报考多所学校,在审查平台多次提交审查材料。

五、骨干计划研究生签订定向协议书

2024年5月起,被招生单位录取的考生,可持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定向协议书》(院校已盖章,在职考生还需单位盖章)《考生登记表》(需本人签字,在职考生需单位盖章),到省教育厅民族教育处(地址:贵阳市观山湖区金朱东路162号)办理。如考生无法亲自到场办理,请由被委托人携带委托书(原件,双方亲笔签名)、双方身份证复印件及上述材料到省教育厅民族教育处办理。对《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定向协议书》需原件,不接受复印件、传真件或扫描打印件。

六、骨干计划研究生注意事项

(一)实行网上报名后,报考考生应对本人提交的证件及资料、填写内容的真实性负责。凡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实,一律取消报考和录取资格。省教育厅在进行考生网上报名资格审查时,对报考考生提交的证件、资料及填写内容的真实性不负责校验,对因考生提供虚假信息而网上报名资格审查并取得报名资格所产生的一切不良后果及社会影响不负任何法律和行政责任。经资格审核无误后,硕士研究生资格审查通过名单将在贵州省教育厅官网进行公示,公示5天,公示期间对考生身份存疑可打电话举报,举报电话:0851-85285464.考生公示期间被举报并经查实,将电话通知本人及报考学校,取消其报考资格。

(二)未经生源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在职研究生原工作单位同意,骨干计划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和服务期内不得报考博士研究生;经生源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在职研究生原工作单位同意,骨干计划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和服务期限内可报考骨干计划博士研究生并签订骨干计划博士研究生定向协议书,毕业后服务年限按新协议重新计算。

(三)按照教育部规定,结合本省实际,骨干计划非在职研究生毕业后,需到定向省份或内蒙古、广西、贵州、云南、西藏、青海、宁夏、新疆(含兵团)等定向地区就业,骨干计划在职研究生毕业后需回原单位工作,不得违约。请慎重决定是否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

(四)请详细阅读该通知及操作手册(附件1),未尽事宜,请查阅相关招生单位文件和简章。

贵州省教育厅

]]>
2024年甘肃省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公告 http://www.taobaojewelry.cn/archives/5878 Wed, 11 Oct 2023 08:58:17 +0000 http://www.taobaojewelry.cn/?p=5878 一、报名条件

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三)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四)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等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考生录取当年入学前(具体期限由招生单位规定,下同)必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或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毕业后到录取当年入学前,下同)或2年以上的人员,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学业要求的,按本科毕业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4.已获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的人员。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报名参加2024年研考的考生,应符合教育部《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中的报考条件,以及考生所报考招生单位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的有关规定。

二、报名时间

网上报名时间为2023年10月8日至10月25日,每天9:00-22:00。

网上预报名时间为2023年9月24日至9月27日,每天9:00-22:00。

三、报考点安排

2024年甘肃省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设西北民族大学、天水市招生考试办公室、平凉市教育考试中心、张掖市招生办公室、兰州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兰州财经大学、兰州理工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兰州市教育考试院、庆阳市教育考试院、武威市教育考试院、甘肃政法大学、兰州城市学院、白银市教育考试院、定西市教育考试院、酒泉市教育发展服务中心、兰州文理学院、天水师范学院、甘肃中医药大学、河西学院、金昌市招生办公室、陇南市招生考试办公室、临夏州教育考试院、甘南州教育考试院共26个报考点。各报考点接收网上报名及网上确认的考生原则上按下列规则执行:

(一)西北民族大学(6201)

1.报考全国统考方式的西北民族大学应届本科毕业生考生(含相应成人应届本科毕业生考生,下同)。

2.联系方式:0931-2938299

(二)天水市招生考试办公室(6202)

1.报考全国统考方式且户籍或工作单位在天水的往届考生。

2.联系方式:0938-8215700

(三)平凉市教育考试中心(6203)

1.报考全国统考方式且户籍或工作单位在平凉的往届考生。

2.报考全国统考方式的甘肃医学院应届本科毕业生考生。

3.联系方式:0933-8212734

(四)张掖市招生办公室(6204)

1.报考全国统考方式且户籍或工作单位在张掖的往届考生。

2.联系方式:0936-8212835

(五)兰州大学(6205)

1.报考全国统考方式的兰州大学应届本科毕业生考生。

2.报考兰州大学单独考试方式的考生。

3.联系方式:0931-8912168

(六)兰州交通大学(6206)

1.报考全国统考方式的兰州交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兰州城市学院应届本科毕业生考生。

2.联系方式:0931-4938103

(七)兰州财经大学(6207)

1.报考全国统考方式的兰州财经大学应届本科毕业生考生。

2.联系方式:0931-4670578

(八)兰州理工大学(6208)

1.报考全国统考方式的兰州理工大学、兰州工业学院应届本科毕业生考生。

2.联系方式:0931-2973744,0931-2741880

(九)西北师范大学(6209)

1.报考全国统考方式的西北师范大学、甘肃政法大学、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应届本科毕业生考生。

2.联系方式:0931-7971932

(十)甘肃农业大学(6210)

1.报考管理类联考、法硕类联考方式且户籍或工作单位在兰州的往届考生。

2.联系方式:0931-7631774

(十一)兰州市教育考试院(6211)

1.与甘肃政法大学、兰州城市学院报考点共同承担报考全国统考方式(不含管理类联考、法硕类联考)且户籍或工作单位在兰州的往届考生。

2.联系方式:0931-8344423,0931-8344403

(十二)庆阳市教育考试院(6212)

1.报考全国统考方式且户籍或工作单位在庆阳、长庆油田管理局的往届考生。

2.报考全国统考方式的陇东学院应届本科毕业生考生。

3.联系方式:0934-8685127

(十三)武威市教育考试院(6213)

1.报考全国统考方式且户籍或工作单位在武威的往届考生。

2.联系方式:0935-2212069

(十四)甘肃政法大学(6214)

1.与兰州市教育考试院、兰州城市学院报考点共同承担报考全国统考方式(不含管理类联考、法硕类联考)且户籍或工作单位在兰州的往届考生。

2.联系方式:0931-7601383

(十五)兰州城市学院(6215)

1.与兰州市教育考试院、甘肃政法大学报考点共同承担报考全国统考方式(不含管理类联考、法硕类联考)且户籍或工作单位在兰州的往届考生。

2.联系方式:0931-5108714

(十六)白银市教育考试院(6216)

1.报考全国统考方式且户籍或工作单位在白银的往届考生。

2.联系方式:0943-8241350

(十七)定西市教育考试院(6217)

1.报考全国统考方式且户籍或工作单位在定西的往届考生。

2.联系方式:0932-8213827

(十八)酒泉市教育发展服务中心(6218)

1.报考全国统考方式且户籍或工作单位在酒泉、嘉峪关、东风场区、甘肃矿区的往届考生。

2.联系方式:0937-2600218,0937-2600071

(十九)兰州文理学院(6219)

1.报考全国统考方式的兰州文理学院、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兰州工商学院、兰州博文科技学院、兰州信息科技学院应届本科毕业生。

2.联系方式:0931-8685536

(二十)天水师范学院(6220)

1.报考全国统考方式的天水师范学院应届本科毕业生考生。

2.联系方式:0938-8361412,0938-8362143

(二十一)甘肃中医药大学(6221)

1.报考全国统考方式的甘肃中医药大学应届本科毕业生考生。

2.联系方式:0931-5162472

(二十二)河西学院(6222)

1.报考全国统考方式的河西学院应届本科毕业生考生。

2.联系方式:0936-8287662

(二十三)金昌市招生办公室(6223)

1.报考全国统考方式且户籍或工作单位在金昌的往届考生。

2.联系方式:0935-8212934、8210128

(二十四)陇南市招生考试办公室(6224)

1.报考全国统考方式且户籍或工作单位在陇南的往届考生。

2.联系方式:0939-8211280

(二十五)临夏州教育考试院(6225)

1.报考全国统考方式且户籍或工作单位在临夏的往届考生。

2.联系方式:0930-6219937

(二十六)甘南州教育考试院(6226)

1.报考全国统考方式且户籍或工作单位在甘南的往届考生。

2.报考全国统考方式的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应届本科毕业生考生。

3.联系方式:0941-8223331

四、注意事项

(一)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专项计划的考生,按以上全国统考方式考生选择报考点的规定报名。

(二)报考全国统考方式的省内高等院校在职人员(含聘用人员)不得在本单位报考点报名和确认,应选择接收全国统考方式的非本单位报考点报名和确认。

(三)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应选择就读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网上确认手续,其中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也可选择教学点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

(四)就读外省高校且甘肃户籍的自学考试应届本科毕业生可选择户籍所在地教育考试机构报考点,就读本省高校的自学考试应届本科毕业生可按照就读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选择报考点。

(五)甘肃省教育考试院联系方式:0931-8106752

甘肃省教育考试院

]]>
重庆邮电大学2024年研究生报考指南 http://www.taobaojewelry.cn/archives/5585 Thu, 20 Jul 2023 07:55:41 +0000 http://www.taobaojewelry.cn/?p=5585 重庆邮电大学是国家布点设立并重点建设的邮电高校之一,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与重庆市共建的一所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在信息通信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发轫于1950年,在抗战时期交通部邮政总局原址上开办邮政人员培训班;在此基础上,先后举办西南邮电分校、重庆邮电学校和重庆电信学校;1959年由国务院批准成立为重庆邮电学院,并开始本科教育;1965年成为当时四川省招收研究生的10所院校之一;于1970年改建为电信总局529厂,1973年改建为邮电部第九研究所,1979年恢复办学。2000年由原信产部划转重庆市管理,实行部市共建;2006年更名为重庆邮电大学;2013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近年来,学校抓住西部大开发、重庆大建设、信息产业大发展的历史机遇,立足行业,服务地方,加强建设,加快发展。

学校现有在校学生2.8万余人,其中研究生7100余人。在职教职工21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870余人,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1200余人。学校校友、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邬贺铨院士为名誉校长、董事会主席。学校外聘了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英国、加拿大、美国、波兰、印度等国30余名院士及150余名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或名誉教授。学校有“国家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国家优青”“国家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重庆市两江学者”“重庆英才计划”“百人计划”“学术技术带头人”“巴渝学者”等各类高层次人才160余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标兵、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重庆市名师、重庆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重庆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获得者110余人,国家级教学团队和虚拟教研室3个、市级教学团队/基层教学组织42支。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办学72年来,为信息通信行业和地方培养输送了15万余名各类人才,被誉为“中国信息通信人才的摇篮”。现为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首批信息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全国首批通信科普教育基地、重庆市高水平平新工科高校、重庆市软件人才和微电子人才培养基地、重庆市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学校主动适应信息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学校现有学院17个,本科专业61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实施专业5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重庆市“三特行动计划”特色专业16个、重庆市大数据智能化类特色专业5个、重庆市一流专业建设点29个、重庆市特色学科专业群4个,涵盖工、理、经、管、文、艺、法、教等学科门类。通信工程等7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拥有重庆市一流学科3个、重庆市重点学科16个、重庆市“人工智能+”学科群建设项目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及专业领域25个,经教育部批准具有推荐本科生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学校的工程学科和计算机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学校积极推进课程教育改革,建成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市级新型学院4个,市级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基地7个,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各1个,市级实验示范中心10个。自主研发了覆盖本科全部课程资源的课程中心,各类国家级课程12门、市级课程125门。学校作为重庆唯一的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近年来,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承担国家及省部级教改项目220余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6项。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已建成校外实习实训和就业基地200余个。学校是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发起高校之一,获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获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总成绩在重庆市属高校中排名第一;参加“互联网+”大赛、数模竞赛和电子设计竞赛,成绩一直位居重庆市高校前列。近五年来,学生获国家级奖励2000余项,部省级奖励4000余项。在2017-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本科组评估中位列60名,在2017-2021年全国地方本科院校学科竞赛评估中位列第18名,在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评估六轮总排行榜(本科)中位列第54名,均位列重庆市属本科高校第一。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获评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和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学校坚持自主创新,是全国信息产业科技创新先进集体和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基地,被誉为“中国数字通信发祥地”。学校现建有移动通信终端与网络控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重庆工业物联网示范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大数据智能计算示范型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国—韩国工业物联网“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60余个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信部、教

育部及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人文社科基地。“多粒度认知计算理论及应用创新研究群体”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新一代信息网络与终端协同创新中心”入选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工业物联网协同创新中心”“大数据协同创新中心”入选重庆市“2011协同创新中心”择优支持计划,“移动信息终端与测试技术”等近30个团队获批国家级、省部级创新群体/团队。学校在通信网及测试技术、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智能信息处理、物联网与智能控制、先进制造与信息化技术、微电子技术与专用芯片设计等领域,承担了一大批重大科研项目。学校曾先后成功研制第一套符合国际电联标准的24路、30/32路脉冲编码机和120路复接设备及其配套仪表,参与制定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并设计出世界上第一颗TD-SCDMA基带芯片,制定了我国工业自动化领域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EPA国际标准,研制出我国安全领域信息隔离与交换关键设备,研发出全球首款支持三大工业无线国际标准的工业物联网核心芯片,提出了不确定性知识的多粒度发现模型与方法,研发了大尺度区域复杂恶劣环境应急通信核心技术与关键装备。学校曾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等殊荣。近年来,学校承担了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项目、863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510余项,承担省部级项目126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5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级奖励4项,省部级一等奖28项,授权发明专利3100余项。学校英文期刊Digital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DCN)连续5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连续3年位列SCI Q1区。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立足信息行业,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探索产学研结合新模式,努力构建开放办学大平台。学校成立了董事会,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邮政、中国铁塔、中广核、华为、中兴、腾讯等行业著名企业,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与长安汽车、四联集团、机电控股等在渝大型企业,与重庆南岸区、渝中区、江北区、渝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开州区、永川区、大足区,与西部(重庆)科学城、重庆经开区、重庆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等地方政府、园区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深入推进下山办院,主动融入西部(重庆)科学城、广阳湾智创生态城、仙桃数据谷等建设。以高质量打造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为牵引,密切与地方政府、园区和重点企业合作,按照“一园多点”模式,全面加强“重邮大数据智能化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重邮空间通信研究院”“重邮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现代产业学院)”“重庆市集成电路协同创新中心·重庆微电子学院”“鲲鹏创新学院”“微软重庆软件外包服务人才培训基地”“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现代邮政学院、邮政研究院”等100余个产教融合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学校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推进国际化进程,取得显著成效;与国外和港澳台地区50余所高校开展学术交流、联合办学及共建研发基地。目前,学校与美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和港澳台地区40余所高校开展人才联合培养、短期学生交换/学分交流、带薪实习及短期科技与文化交流等项目,着力推进中美、中加、中俄、中英等合作办学项目,推进“2+2”“3+1”“4+1”等模式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在校生公派出国学习交流项目。学校来华留学教育取得新突破,是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来华留学生项目高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留学生项目高校,并作为西南地区唯一高校通过首批27所试点高校接受国家来华留学质量认证。

新征程已经开启,新蓝图催人奋进。我们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秉承“修德、博学、求实、创新”的重邮校训,弘扬“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团结奋斗、乐于奉献”的重邮精神和“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的重邮校风,以砥砺实施学校“世界一流学科攀登计划”为主线,以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根本目的,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办学使命,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办学担当,凝心聚力、勇攀高峰,为全面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而团结奋斗,努力在新时代新征程赢得属于全体重邮人更大的胜利和荣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重邮新的更大贡献!

欢迎有志青年报考重庆邮电大学研究生!

欢迎具有推荐免试资格的应届本科生

申请免试攻读重庆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

202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http://yjs.cqupt.edu.cn/info/1180/5600.htm

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http://yjs.cqupt.edu.cn/info/1180/5600.htm

说明:2023年9月左右登录重庆邮电大学研究生院网站(网址:http://yjs.cqupt.edu.cn/)可以查阅《重庆邮电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了解各专业考试科目和研究生招生相关信息。专业目录中各专业拟招生人数仅供参考,实际招生人数以国家下达的2024年研究生招生计划为准。

]]>
考研录取率只有24%?复试要注意“这些”方面,对上岸帮助很大 http://www.taobaojewelry.cn/archives/898 Sun, 20 Mar 2022 09:12:04 +0000 http://www.taobaojewelry.cn/?p=898

据统计,2022年报考研究生的人数高达457万,但预计招生的名额却只有24%左右,考上想上岸简直是难上加难。

随处可见的大学生,导致学历贬值严重,学生们为了获得更好地发展,纷纷将重心放在考研上,希望能通过提升学历,希望能在毕业时,接触到优质的工作机会。

就像学生们对待高考时,是一样的态度,学生在考研过程中,如果取得的初试成绩并不理想,可能就要面临被调剂的结果,这对考生而言,大概率会被调剂到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

依旧会对考生今后的发展,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然而,随着考研初试成绩的公布,再加上今年预计研究生24%左右的招生率,可见,考生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了,特别是报考名校。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想考研,就是因为当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想找到合适的工作非常困难,社会上能提供给大学生的工作机会供不应求,只好另辟蹊径。

考研录取率只有24%?

虽然为了缓解大学生紧张的就业形势,国家要求各大研究生院校做出扩招,但因为院校可容纳研究生的数量有限,并且导师们要对在读研究生们负责,以至于扩招并没有明显的成效。

面对庞大的考研队伍,依旧有大批考研党,最后只能遗憾沦为“陪跑”,而预测到24%左右的录取率,其中还包括保研学生的名额,如果去除这一部分学生,可能录取率会降到20%。

举个简单的例子,今年考研人数近457万,按照目前的录取率来说,也就是最后只有110万人有机会被录取,其余人只能被淘汰,这对于为了准备考研起早贪黑学习的学生太不公平。

然而,研究生作为最高学历,无论如何都要将报考的门槛提高,如果降低对研究生的招录标准,将再一次造成大学生目前的处境,遍地都是的研究生同样会面临紧张的就业形势。

51调剂网分析:

如今,考研初试成绩已经公布,考生们大致能知道自己的位置,成绩达到复试标准的学生,已经投入到紧张的备考复试阶段,实际上复试有很多考生需要额外注意的地方很重要。

如果论考研初试和复试的分量,那么初试不过是考研的“门槛”,如果考生连初试都考不过,自然也失去参加复试的资格,而复试中的面试,则是考生能否上岸的关键,不容考生小视。

复试要注意“这些”方面,对上岸帮助很大

1、调整好心态,面试不能太紧张

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都是打心底里十分抵触面试,因为面试不仅考验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加考验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考生在复试面试过程中很关键,要格外重视。

考生只有调整好心态,以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应对复试面试,才有可能获得上岸的机会,切记不能太紧张,要知道人在紧张的情绪中,很难做到冷静思考,更不符合导师的招生要求。

2、提前和导师取得联系

很多备考研究生的考生,多少都听身边的人,或读研的师哥师姐说过,一定要在复试前和导师取得联系,当然并不是让学生给导师私下送礼,而是通过和导师的接触加深印象。

面试毕竟只有十几分钟的时间,不足以让导师了解考生的优点,而导师在选拔学生过程中,更加在意学生是否符合科研需求,大家需要志同道合,才能做到共同进步。

3、注意复试中的细节

在整个复试过程中,还有很多需要考生额外注意的细节,比如考生复试当天的着装,要尽量穿得正式一些,表示对复试和导师的尊重,如果考生想穿正装,就一定要合身的正装

还有在复试过程中,考生说话的节奏不宜过快或过慢;特别是不能在导师说话的过程中出言打断;提前想清楚是否读博,还有对于未来学习的规划等,切记不能说谎

51调剂网总结:

考研,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的确是一条非常好的发展方向,却并不是唯一的,还有很多大学生是跟风报考,实际上还没有想清楚考研的意义,盲目地跟风只会让学生错失更多机会。

每个学生在决定考研前,都要想清楚一件事,学历对未来发展的影响,很多学生更偏向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比如“铁饭碗”中的各类工作,只要本科生就能报考,强行考研也只是本末倒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