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人数 – 51调剂网 http://www.taobaojewelry.cn MBA调剂_MPA调剂_考研调剂平台 Sat, 12 Feb 2022 08:52:57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2.14 http://www.taobaojewelry.cn/wp-content/uploads/2022/02/cropped-jiemologo-32x32.png 考研人数 – 51调剂网 http://www.taobaojewelry.cn 32 32 研究生本科化已成趋势?这类本科生恐无缘考研 http://www.taobaojewelry.cn/archives/181 Tue, 25 Jan 2022 09:25:57 +0000 http://www.taobaojewelry.cn/?p=181

研究生本科化,是研究生水平降低了还是导师水平鱼龙混杂,不能适应如今的教育发展趋势?这一话题引发教育界关注。

考研热是近几年新兴的代名词,随着经济发展的萎靡、疫情的反反复复,使得本科毕业找工作压力倍增,于是,他们的焦点集中在考研上,希望通过考研能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及实现自己的价值。

考研人数增多,就意味着难度增加吗?

如今大部分人士认为,考研人数剧增,考研人压力太大,小编建议大家不要总是盯着几百万考研考生大做文章,其实考研的难易程度不可同日而语,考研能否成功,还受到报考院校、学科专业、地域分布以及考生自身能力、国家招生计划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

考研只是人生发展道路中的一种选择,有选择就有竞争,有竞争才会有动力,如果大家都是学霸,那世界上也就没有学霸。

正确对待考研,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考研。

据半月谈报道说,大部分学生谈及考研目的,依旧以增加自身应聘砝码,缓解弥漫社会的就业焦虑为主要目的;另有学生则属跟风,因“不想当异类”而报名、备考;更有少数学生以“还想再玩几年”“害怕成为社畜”的心态加入考研大军。

其实,这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认识,不考研就是异类了?观念的认识不改变是非常可怕的事情,考研只是为了找个好工作,也未必就能一劳永逸,关键看价值体现。

考研和“钱”之间的关系

考研是为了未来,可以有更好的待遇和更高的工资,这点不可否认,考研名师张雪峰也说过,他都给女儿备足了钱,他的女儿不需要考研,可他并不否认考研,否则他怎么放弃其他工作去做专注考研事业?

考研和金钱有一定的关系,部分考生考研的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钱,你认为呢?

错误的观念何时休?

“本科阶段也没有好好学习,就学考研的几门专业课,感觉只有到了研究生,真正的人生才算开始。”西南某高校一大学生这样谈考研。

二战、三战,几次考研,难道只有考研才能算是完美的人生?

周迅是中国最会演戏的女演员之一,但她的学历是大专,涵作为湖南卫视主持人,常常因何老师的“芒果一哥”之争上热搜,但他的学历只有中专,王宝强也只有小学水平,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培训。

他们哪一个是研究生,博士生?他们的收入比谁低呢?大家有没有比较、分析过。

再来看看名校毕业生又是什么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2021年,南开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双一流”高校就累计清退了超过700名硕博研究生。

多所“双一流”高校着手对部分博士生做出退学处理,在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成为清退的主要原因。

研究生质量随着扩招下滑也很厉害,南昌大学熊某的论文就是很好的案例,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003年博士生延毕率约46.5%,在2012年突破60%后仍不断上升,到2018年已达到64%。

不少学生倾诉深陷就业焦虑,认为仅凭本科学历无法找到心仪工作;同时还存在有“不愿意从事低档工作”“不接受收入与自身素质不符的工作”等心态。

苏州科技大学美术师范专业毕业生刘云云表示,自己未来想做老师,本科学历没有竞争力,只有读研才能找到好工作,青岛理工大学“三战”考生洪健表示:“今年降低了高校标准,只要能找个学校读研就可以了。”

诸如此类的考研热引起了社会的关注,难道只有考研才有出路?考研只为就业加砝码,研究生不是尽头,许多专家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

考研热也存在结构失衡问题

江苏大学研究生院周正嵩认为,应当从本科生招生计划上加大宏观调控指导,对不适应社会需求的某些热门专业限制招生计划,减少这部分本科生的培养规模。

也就是说,周院长建议某些专业虽然热门但不一定适应社会需求,应当减少本科生培养,从而降低考研压力,也让社会对考研有个正确的认知。

]]>
考研人数5年增加256万,上大学不考研成了异类? http://www.taobaojewelry.cn/archives/188 Mon, 27 Dec 2021 09:28:48 +0000 http://www.taobaojewelry.cn/?p=188 ” 本科阶段也没有好好学习,就学考研的几门专业课,感觉只有到了研究生,真正的人生才算开始。” 西南某高校药学专业一位大三学生说。

今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 457 万,比 2021 年增加 80 万,增幅超 21%;相比 2017 年,报考人数增加 256 万,增长 1.27 倍。沸腾中不断刷新的研究生报名总数及增量,其背后交织着素质升级的动力、” 被迫营业 ” 的压力与逃避社会的无力。

就业反成异类?考研 ” 多进宫 ” 不惜代价

” 我教了 10 年的职业生涯规划课,这门课一般开在大一。每年第一节课,我都会问学生未来 4 年的目标是什么?大概 5 年前,班里约 50% 的人表示要考研。而现在,考研意愿在大一新生中比例高达 80%。即使到了大四,也有超 70% 的学生在备考。” 河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边宇璇说。

同时,因疫情、国际形势等原因留学受阻,一些学生出国进修改为国内考研。北京印刷学院学生曾仪表示,自己之前原本计划出国留学,也一直在学雅思,但因新冠肺炎疫情,转战考国内高校研究生。

除了在校大学生,半月谈记者采访时还发现,考研失利后选择 ” 二战 “” 三战 ” 的考生不少,这部分青年人或聚集在考研寄宿基地,或几人在学校附近租房备考。

李顺平刚刚完成 ” 二战 ” 考试,他告诉半月谈记者,自己所在的考研寄宿基地里,大约有 1500 名备考生,大部分备考生都是 ” 一战 ” 失败的 ” 二战 ” 人,甚至有 ” 四战 ” 的备考生:” 我认识一个同专业的人,已经 30 岁,今年‘四战’,非清华不上。”

青岛理工大学 ” 三战 ” 考生洪健介绍自己本科专业为交通工程,毕业后的工作大多是去工地。他考研是为了换专业、转行,现在准备报考计算机专业。” 今年降低了高校标准,只要能找个学校读研就可以了。”

研究生 ” 本科化 “?装备升级还是避世借口

半月谈记者在了解考研理由时,发现有部分学生热爱所学专业,一心向学。但大部分学生谈及考研目的,依旧以增加自身应聘砝码,缓解弥漫社会的就业焦虑为主要目的;另有学生则属跟风,因 ” 不想当异类 ” 而报名、备考;更有少数学生以 ” 还想再玩几年 “” 害怕成为社畜 ” 的心态加入考研大军。

——爱所学钻研知识,” 换赛道 ” 开阔眼界。

半月谈记者采访中发现,许多工科大学生热爱所学专业,愿意投身现代技术研究,渴望了解知识前沿。同时,也有部分学生希望通过考研提升自己毕业院校的知名度、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孟祥燕表示,有些同学高考报志愿时,专业选择欠考虑,通过考研,他们有机会重新选择。

——只为就业加砝码,研究生不是尽头。

受访中,不少学生倾诉深陷就业焦虑,认为仅凭本科学历无法找到心仪工作;同时还存在有 ” 不愿意从事低档工作 “” 不接受收入与自身素质不符的工作 ” 等心态。

河北医科大学王晓表示,医学专业读研几乎成必然,自己想去大医院工作,不愿意去基层医院,就必须考研、读博;苏州科技大学美术师范专业刘云云表示,自己未来想做老师,本科学历没有竞争力,只有读研才能找到好工作。

然而,随着研究生数量增加,竞争压力亦水涨船高。对此,部分学生表示迷茫,有些认为应继续读博士。

——无目标盲从跟风,随大流自认心安。

河北科技大学汪明彦告诉半月谈记者,其实他刚开始没打算考研,觉得太辛苦了。但身边考研的人越来越多,自己也慢慢萌生了考研的想法,还在犹豫不决。

” 直到 2021 年初我都计划本科毕业后就业。后来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其他人关于校园生活、研究生生活的美好记录,又萌生了继续在校园里深造的意愿。”2022 届传播学专业学生曹芳华说。

——懒就业厌担责,躲进考研安全屋。

部分受访学生坦言,自己考研仅是不想就业,不想进入社会,不想承担社会及家庭责任。北京高级人力资源经理王慧妍表示,一些大学生在面临就业压力时呈现 ” 僵化 “” 麻木 “,更有甚者干脆选择 ” 躺平 “。

苏州科技大学美术师范专业小郭告诉半月谈记者,自己想晚一点再进入社会,还没有准备好成为 ” 社畜 “,考研可以暂时逃避一下找工作的压力和焦虑。” 读研也是给自己一段时间去思考,未来到底要做什么。学校环境比较安静,可以多一点时间去规划,不急着去工作。”

” 重在参与 ” 成待业,” 反复参战 ” 怨念深

” 部分学生没想清楚本科毕业后的去向,既不认真备考,又不认真找工作,白白耽误大四一年时间。最后研究生没考上,又错过了春招、秋招两个黄金就业时间,成为待业人群。” 河北师范大学一位教师说。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教务处副处长何杨琦表示,以考研躲避就业压力可能会将压力传导至研究生阶段。另外,部分学生为考研打乱了本科阶段的学习状态。一些学生在大四时忙着考研,毕业实习很敷衍,毕业论文和设计更不上心,会对他们圆满结束本科阶段学习造成负面影响。

部分高校就业中心负责人表示,过度吹捧考研会加剧社会对高等教育非理性渴求带来的焦虑,加剧就业市场的扭曲。

江苏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周正嵩表示,目前考研热也存在结构失衡问题。从报录比看,国家急需专业或关键领域报录比相对较低,应当从本科生招生计划上加大宏观调控指导,对不适应社会需求的某些热门专业限制招生计划,减少这部分本科生的培养规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