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落榜 – 51调剂网 http://www.taobaojewelry.cn MBA调剂_MPA调剂_考研调剂平台 Wed, 06 Apr 2022 08:53:40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2.14 http://www.taobaojewelry.cn/wp-content/uploads/2022/02/cropped-jiemologo-32x32.png 考研落榜 – 51调剂网 http://www.taobaojewelry.cn 32 32 考研失败别气馁,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成长而已 http://www.taobaojewelry.cn/archives/972 Wed, 23 Mar 2022 10:52:29 +0000 http://www.taobaojewelry.cn/?p=972 2022年考研国家线于近日陆续公布,较之往年,分数线普遍大幅上调,部分学科上调超过10分,为近年来涨幅最大的一次。看到分数,许多考生叫苦不迭,网友直呼“史上最卷考研”。有些落榜者纷纷留言“毕生不会再参加考研”,表示对未来已丧失了信心。

还有人认为,考研正在走向“高考化”,“越来越卷”似乎不可避免,而在考研人数还未大幅增多的前几年,才是适合“上岸”的好时光。因此,“考得好不如生得早”成为一些人的怨天尤人之语。

然而,落榜是否注定一切?我们又应该秉持怎样的考研观?

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今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457万,比去年增长80万,增幅为21%。增量为近年来最多。同时,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也在持续扩大。2010-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从53.82万人增长到110.66万人。

可以看出,在疫情深刻影响世界的当下,就业难显得尤为突出,考研也成为许多人躲避就业压力,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方式。教育部、各大高校也积极回应学子们的考研热情,不断增加录取人数。然而,“僧多粥少”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变,许多人仍免不了落榜。

因此,正视大多数考生都无法“上岸”的现实,正确看待落榜,是许多考研学子必须提前做好的心理建设。

此外,考研只是我们人生旅途中的一个备选项,一个岔路口。即使此路不通,也并非无路可走,至少考生仍旧拥有高等教育的学历,经历过高考成功的考研学子们应有平常心。只要我们抬头看看周围就不难发现,中国社会的整体受教育水平仍然有待提高,“考研高考化”只是一种表象,社会上大量岗位、职业仍急需本专科学子们加盟,都不失为年轻人建功立业的好去处。

谚语云,青年时代的磨练比黄金还贵重。换个角度看问题,我们会更加正确面对人生中的挫折与磨难。事实证明,那些无论考研成功与否,都能始终如一地对生活保持乐观,对工作学习保持积极进取态度的人,往往能在日后的生活里焕发出强大的心理抗压能力和忍耐力,最终获得生活的青睐。

]]>
300多万考研人落榜,2022年考研太难了 http://www.taobaojewelry.cn/archives/774 Thu, 17 Mar 2022 13:43:18 +0000 http://www.taobaojewelry.cn/?p=774 “考研太难了!”

考研国家线刚一发布,相关话题随即引爆热搜。由于国家分数线普涨,最近少不了耳闻考研人郁闷的情绪。

今年报考研究生人数再创新高,比去年足足增加了80万人。按照3:1到4:1的研究生整体报录比,预计会有300多万考研人落榜。

随着社会发展,研究生规模还会扩张。继续扩大招生规模,更多考研人得以“上岸”。但如果考研热不减,每年几百万的落榜生,也或是常态。

普涨

日前,教育部正式公布2022年考研国家线,全国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全面展开。

除少数专业外,分数线普遍大幅上涨。与2021年相比,A区学硕历史学、艺术学上涨15分,哲学、教育学、法学上涨14分,经济学、文学、管理学上涨12分……

人文社科类专业分数普涨,因为相较于工科而言,人文社科专业不好就业,毕业生不得不通过提高学历来增加竞争力。

国家线一出,34所自主划线高校也纷纷公布本校的复试分数线。由于名校报考人数多,竞争激烈,学校的复试线要远高于国家线,接下来的名校入围战也就堪称白热。

教育部公布数据显示,2022年考研报名人数达到457万人,较2021年的377万人猛增80万人,增幅超过20%。

近年来全国考研人数持续增长。2017年首次突破200万关口,2020年突破300万,2022年突破400万。5年多时间,考研报名人数翻了一番。

报考人数激增,要让更多学生“上岸”,继续扩大招生规模最让考研人欢心。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新阶段,并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在学总人数超过4000万人。在经历了多年的本科生扩招之后,高校也开始大规模扩招研究生

目前,各省份2021年统计公报进入“披露季”。21财经根据已经发布统计公报的省份统计,发现多省都在进行研究生扩招。

比如研究生教育发达的北京,2021年研究生招生人数达到13.9万人,较2020年增加3.73%。广东、江苏、山东等高教大省,研究生招生增速均超过5%。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浙江,研究生招生人数同比增长超过10%。

从全国范围看,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2021年首度突破100万人,达到105.07万人,比2015年57万人的硕士生招生规模增加了近一倍。

2021年硕士招生人数105.07万人,若根据近4年平均招生增长9.4%的速度,2022年招生人数预估值为115万人左右。

扩招

研究生报考人数持续增加,扩招也在呼声之中。

根据已披露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数据,2018、2019、2020、2021年的研究生招生人数分别为85.80、91.65、110.66、117.65万人,增幅分别为6.82%、20.74%、6.32%。

在招收的研究生中,2021年招收的硕士生为105.07万人,相比2020年硕士生招收99.05万人,同比增长6.08%。

担忧研究生烂大街,倒不必过虑。相对于庞大的人口基数来说,研究生的比例仍然较低。今年全国两会也有政协委员指出,研究生招生规模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培养的研究生尚不足千万。当下,就业人口中研究生学历占比约1%,远低于部分发达国家的10%。

虽然我国研究生在校生规模已达300万人,但千人注册研究生数刚超过2,远低于发达国家7或8的水平。

如果按总人口进行计算,全国目前拥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仅仅是0.55%,博士只有0.057%。

即使在北京,研究生仍然是稀缺人才。北京统计年鉴(2021年)显示,2020年北京15岁及以上人口为1930.16万人,其中受教育程度为大学本科的人数477.14万人,占比24.72%。

与之相比,受教育程度为硕士研究生的数量为126.3万人,仅占全部1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的6.54%。博士研究生的数量为22.79万,仅占全部1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的1.18%。

研究生扩招并非全然盲目,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发挥调节就业的功能。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迈入千万人时代,针对当下的就业形势,研究生教育被视为人才蓄水池。

当然,扩招-就业难-扩招,蓄水池也是有一定容量的。通过研究生扩招延迟大学生就业时间,从而来缓解就业压力,仅仅是缓兵之计。

一方面,研究生扩招延缓大学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两到三年,这种延缓是以降低研究生教育质量为代价的。

另一方面,扩招尤其是研究生扩招,会进一步刺激高校教育的学历导向。以学历为导向的办学,极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就业难。

于是,暂时得到缓解的毕业生就业压力,终归还会在就业市场上暴露出供求不匹配的尴尬。

分流

社会问题无法通过教育改革全然根治,大学生就业问题也非研究生扩招一招可解。

研究生整体的报录比集中在3:1到4:1之间,457万考研人进入考场,一部分人得以上岸,但仍然会有300多万考生落榜。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指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如果考研人数只增不减,几百万考生落榜考研,将是常态。如何让考研群体分流,才是关键。“考研难”或许只是一个表象,解决问题的关键还在就业。

对上岸的考研人来说,两三年后依然要面对就业问题。一项调查显示,考生选择考研的主要动机之一,是提高就业和从业的核心竞争力。

事实上,考研人中立志投身学术研究的不到20%。即使是学术硕士,日后专研学术的也是少数。2020年学术硕士培养规模约为40万,只有30%不到的学术硕士攻读博士学位。

近年来,压减学硕规模、提高专硕比例,成为高校明显的大趋势。到2025年,专硕招生规模将扩大到硕士招生总规模的2/3左右。2020年研究生扩招18.9万人,即以专业学位培养为主,以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专业学位为主。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分会秘书长陈志文指出,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伴随规模的扩大,硕士已经成为很多人标配,其核心目的还是就业,而不是研究,这种调整也是正当其时。

对人数居多的落榜生而言,“逃避”就业不是归途,而应在大学期间努力提升就业竞争力。

这对高校教学质量提出了要求。严进严出,淘汰“水课”,取消“清考”,狠抓质量建设,混日子都能毕业的大学时代如今一去不复返。

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指出,今天当人们抱怨本科生就业压力大时,却忘记了一个基本事实:20世纪80年代研究生数量少,教师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本科生教学上,从而保证了本科生的培养质量。

当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名校毕业生有背景加持,自然手握就业优先权。数量庞大的就业大军,更多来自体量最大的地方本科院校。

地方本科院校应当回归职业教育定位。随着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时代,大学生的培养定位也有了变化,绝大多数高校培养的是应用技术人才。

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也致力于淡化高校的身份色彩,未来大学的办学重心逐渐倾向学科建设,在办出专业特色的过程中逐步消解“重点”。

当更多高校办出高质量教学,毕业生就更多分流向高质量就业,不再千军万马挤考研独木桥。

]]>